扶贫标准
一、扶贫标准
扶贫标准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、发展生产、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,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,改变穷困面貌。2011年度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于11月在北京召开,扶贫线标准或再上调。
二、扶贫标准的演变
我国在2008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,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,该标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,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。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,到2007年时为785元。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,到2007年年底,调整为1067元。2008年,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,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。此后,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,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。但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仍被视作偏低。2011年,中央决定,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(2010年不变价)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,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%,更多低收入人口将纳入扶贫范围。
2012年12月8日起辽宁省扶贫标准将提高至3200元,比原来1500元的扶贫标准提高了113%。在这一标准下,全省低收入贫困人口数为314万人,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4.8%。
三、扶贫标准的影响
过去5年,全国贫困人口从6431万减少到2688万。据新华网消息,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意味着贫困人口增至1.28亿人,占农村总人口13.4%,占全国总人口(港澳台除外)的近1/10。
经过此次大幅上调,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1美元,是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国际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。2008年世界银行宣布,将国际极端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1美元提升至1.25美元。
扶贫新标准的出台,引发网友热议。“你需要被扶贫吗?”一时成为新浪微博中的热门话题,参与该话题的相关微博数超过40万条。有网友指出,这是很好的政策应该支持,但关键要看是否真正落到实处,为百姓谋福,而不是炫耀取得的成就,因为贫富差距的增长比贫困标准快多了。
“此次扶贫标准的上调力度可谓史上最大,但因以往标准过低,很大程度上属‘补课’性质。”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在接受《南方都市报》采访表示,我国每年会根据物价指数对扶贫标准进行微调,但阶段性调整缺乏制度化,像越南除了年度调整外,还有5年一次的阶段性调整。
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撰文认为,随着工资、房价剧增,收入差距扩大和持续上涨的物价,这次提高虽然贫困人口数大跃进,纸面不好看,但不能让上亿民众“被脱贫”。同时,他指出,我国区域差距太大,各地的生活标准调整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掌握。另外,调整当下的贫困县标准也应成为当务之急。
- 上一篇:已经没有
- 下一篇:脫貧攻堅的價值追求、目標導向和根本保障
- |返回